为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经验成效,生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月3日,以“共享减贫经验 建设和美乡村”为主题的“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办。
主论坛上,国际组织代表、智库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央部委、高等院校和地方的代表,围绕主题分享了经验与看法。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刘利民: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田梦瑶
“在‘志’上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在‘智’上帮助人们提高致富能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刘利民表示,扶贫必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刘利民介绍,脱贫攻坚中抓住教育这个根本之策,取得令人自豪的成绩,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决做到应返尽返。截至2020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重返校园。
充分保障办学条件。以“人、财、物”三大核心标准为抓手,推动“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到位,通过营养餐实行营养改善计划,基本上解决了因贫辍学的问题,农村学校面貌彻底改善。
聚焦解决教师问题。实施“国培计划”、乡村教师“特岗计划”等,补充教师队伍;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一批批好老师跨越山海,扎根乡村。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高职扩招和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8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积极推动高校帮扶。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70多万人,积极开展高校定点帮扶、对口支援。近年来,高校为贫困地区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25.08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46.32万名,引入企业实际投资达151.6亿元。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
让科学技术在农村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寒露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美丽中国、美丽乡村非常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的会议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表示,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用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让科学技术在农村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
张景安认为,要用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农村。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农村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使农村可以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提升核心竞争力。
张景安表示,要把农村丰富的资源进行深加工,让农产品更具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多年以来,科技特派员为助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农业、科技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子。
张景安提出,各地农村要因地制宜引进急需的大数据、网络等技术,通过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先进技术开展创新创业,大规模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和科学水平。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可以使农村更美丽、更繁华、更环保。“希望有更多先进科学技术,在农村,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这样的地方开花结果,实现示范引领。”
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知名学者苏廷德拉·库尔卡尼:
中国减贫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成
“过去10年,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这是伟大的壮举。”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知名学者苏廷德拉·库尔卡尼说,“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的壮举,及接连开展的乡村振兴,对印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验,也值得各国学习借鉴。”
中国在减贫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印度学习: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只有通过精准的定位,才可以真正认识到那些贫困中的人是什么样的;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中国政府所提供的种种保障措施,对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效果非常明显;举全国之力消除绝对贫困,整个中国全身心地投入到消除绝对贫困的努力当中,让人深感震撼;东西协作,让相对比较富裕的省份对接需要帮助的省份,强扶弱、富帮贫;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扶贫要扶志,让乡村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非常了不起。
中印之间需要相互学习、经验共享、携手奋进。希望每个国家的每个村庄消除贫困,和谐美丽。“让我们共同承诺,从十八洞开始一起努力。”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委员沈永祥:
从十八洞村之变看人权保障的进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璇
“中国通过脱贫攻坚在全国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中国促进和保障人权实践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委员沈永祥表示,发展中国家在促进和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方面,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贫困。为了解决贫困问题,2000年联合国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确立了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这一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重要原因是中国贡献了将近三分之二的脱贫人口。
他认为,全国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证明,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的人权发展道路是正确的。
十年前,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668元,不到全球极端贫困标准的二分之一。2022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增加到23505元,远远超过了世界银行确定的极端贫困标准。尤为可贵的是,十八洞村村民通过民主选举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重大决策均通过民主和公开的程序作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青山绿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保持并发扬了苗族传统文化。
“什么是人权进步,这就是人权进步。在中国,人权不仅仅是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政治口号,而是人民群众能够切身体会到的进步和幸福。”沈永祥表示。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傅瀚霄:
写好文旅文章,不断释放“1 1>2”效应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孟河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湘西的成功实践已经开花结果。”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傅瀚霄说,“十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中国的脱贫攻坚进程,为人类减贫事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奇迹。”
傅瀚霄说,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不断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十八洞村通过发展苗绣传统工艺、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企业 农户”的新路子,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傅瀚霄认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老百姓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要进一步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不断释放“1 1>2”效应。
“乡村振兴前景广阔,文旅赋能势在必行,让我们携手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傅瀚霄说,湘西是一块宝地,也是一块福地。他建议四方宾朋,在会议之余,到湘西多走一走、看一看,领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
茶产业是湘西茶农的“绿色金矿”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田梦瑶
“全世界每产两杯茶,就有一杯产自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介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拥有全球60%以上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约占全球50%,茶叶综合产值达7000亿元。
“茶叶是中国茶农增收致富的‘金叶子’。”刘仲华介绍,脱贫攻坚期间,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特困县中有331个产茶县。
“茶产业是湘西茶农的‘绿色金矿’。”刘仲华介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中国绿茶黄金产业带,茶产业是当地特色优势农业支柱产业,大湘西潇湘茶品牌价值在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居第四位。
中国名茶之乡古丈县茶园面积20多万亩,人均茶园1.9亩,70%的农业人口从事茶产业,80%的农业收入来自茶产业。保靖黄金茶年产量达1358吨,综合产值21.3亿元,8.5万人因茶受益。花垣县推出十八洞黄金茶品牌,全县茶园面积10万亩,带动茶农1.5万户增收。
刘仲华表示,通过茶树品种良种化、茶叶加工自动化、质量监控标准化、市场营销品牌化等,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推动茶旅文康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湘西茶产业。通过茶科技、茶文化协力驱动,实现中国茶产业品质、品牌、消费、效益升级,在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展示茶产业魅力。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虢正贵:
欢迎世界朋友常来湘西共享减贫经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颐佳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虢正贵说,湘西州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原有1110个贫困村、65.6万贫困人口。
10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在十八洞村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指引中国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圆了千年小康梦。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州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如今,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崭新画卷正在湘西大地铺展。
虢正贵认为,湘西州的成功在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不断擦亮十八洞村名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村寨产业共兴、设施共建、发展共享,为全州推进乡村振兴创造经验、探索路子;全面推进均衡协调发展,处理好“点”和“面”、“局部”和“整体”、“输血”和“造血”的关系,开辟各美其美的崭新局面;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10年来全州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1倍、3.1倍。
虢正贵欢迎世界朋友常来湘西,共享减贫经验,加强交流合作,为建设和美世界贡献更大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委常委、副县长金万兵: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孟河
“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委常委、副县长金万兵介绍,近年来,乐业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推进乐业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万兵说,乐业县坚持生态文明立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通过自然保护地范围区域“一张图”“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举措,坚决杜绝“两高”项目进驻。在广西率先开展林业碳汇研究,稳步推进国储林、林业碳汇等重点工作。
“我们大力创新‘龙头企业 基地 家庭农场 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发展壮大猕猴桃、刺梨、高山蔬菜、茶叶等8大特色产业,规模达30余万亩、覆盖农户1.8万余户。”金万兵介绍,该县坚持产业融合兴县,不断深化“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品牌优势,建成运营百色市第一家有机肥料厂,全县共有8类56种农产品获有机认证,打造“三品一标”37个,“乐业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该县坚持全域旅游旺县,坚定不移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举办“空谷幽兰”兰花文化旅游节;建设集休闲、娱乐、度假、观光于一体的“奇幻农庄”项目;开发的“地心之旅”探险项目,入选2023年中国十佳精品旅游线路。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党委书记卜永彪:
以治理有效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璇
“坚持把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以治理有效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党委书记卜永彪在论坛上分享经验。
派潭镇近年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有这样一些做法:首先是规划一条示范带,推动产业经济集聚发展。该镇因地制宜规划“吾乡派潭”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促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打造一个议事厅,保障村务公开透明运行。该镇在每个行政村规范建成1个民主议事厅,议事厅建成后,村务得以更顺利推进。
第三是筑牢一道防火墙,夯实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我们还搭建了一个大舞台,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热情,策划举办‘我要上村晚,我爱我派潭’系列乡村文化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镇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0%。”卜永彪介绍。
花垣县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
继续奋斗,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成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十八洞村视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给大山深处的千年贫困苗寨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花垣县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十年来,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强,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1000亩、油茶300亩,十八洞村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300人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过上新生活。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0万元。
施金通说,十年来,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跃升到2022年的23505元,家家户户住进了好房子、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放心电,不少家庭还买了小汽车,看病、养老、上学等都有了很好的保障。
“十年来,我们的村子越来越美。十八洞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示范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昔日进村的泥巴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村间小道铺上了青石板,改造民居,留住乡愁记忆。”施金通说,“通过着力建强基层组织,全村党员从2013年的24名发展到34名,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在新的征程上,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党委第一书记孔高敏:
深化“千万工程” 共建“梅”好生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寒露
“20年来,梅林村始终以‘千万工程’作为工作的总指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窗口’、人民群众心中的‘诗和远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党委第一书记孔高敏在论坛上分享经验。
孔高敏认为,梅林村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得益于坚持“村景融合”,以全域整治促成美丽乡村。梅林村打造特色村居,完善基础配套,建设低碳乡村,全村到处都是打卡点。得益于坚持“智治融合”,以技术应用建设数字乡村,梅林村着力发展数字农业,升级数字服务,推进数字治理,“线上小积分”成功撬动“社会大治理”。
孔高敏介绍,梅林村坚持“强村富民”,创新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第三方参与管理运维模式、农民增收致富模式,不断推进共富乡村。2022年,梅林村集体经济收入72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2元,相比20年前分别增长298%和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