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
乡土口头文化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并传承的传统口头表达方式,包含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等丰富文化元素。湖南乡土口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熟语类(比如,俗语、谚语、歇后语、谜语)、方言歌谣类(比如,童谣、顺口溜、号子、山歌、田歌、渔歌、儿歌、牧歌、仪式歌)、各种地方曲艺(比如,本土相声、弹词、丝弦、小调、渔鼓)、地方戏剧(比如,湘剧、祁剧、花鼓戏、巴陵戏)、方言民间故事与传说等。乡土口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等,是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当下,保护传承并用好乡土口头文化资源,对于提升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乡村地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乡土口头文化历史悠久,但也面临保护与传承困境。伴随现代化进程加快,乡土口头文化面临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的持续冲击。以“湘阴乡土口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组调查了解到的情况为例,电视、手机等现代传媒对该县乡土口头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农村人口迁出、城镇化比率提升则挤压了乡土口头文化的生存空间,在多重因素作用下,该县乡土口头文化出现了明显衰弱甚至断层现象。鉴于此,应多措并举,将我省乡土口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真正让乡土口头文化“活起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建立湖南乡土口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议由各地政府牵头,组织文体广新局、文联、作协等单位机构收集整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本土口头文化资料,出版相关书籍,并纳入地方志修订与充实的范畴;引导、鼓励各地采用“文字 图片 音频 视频”的多媒体形式建立系统完备的口头文化资源数据库,将口头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以便更好地记录和保存。比如,国内首座实体语言资源博物馆——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即将落户湖南博物院。据悉,为展示丰富的湖南口头文化资源,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已采集湖南100个方言点的口头文化,将通过“纯动漫”、“动漫 视频”故事、“动漫 视频”歌谣以及“新拍故事视频” “新拍歌谣视频” “新拍视频 原音频” “单个动漫形象元素” “复合动漫形象元素”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以乡土口头文化拓展乡村旅游内涵。乡土口头文化代代相传,饱含乡村地区历史、文化、智慧“密码”,是拓展乡村旅游内涵的“富矿”。应广泛利用全省各地乡土口头文化资源,助力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将当地乡土口头文化嵌入乡村旅游活动之中,以沉浸式、交互式、趣味性口头文化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促进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比如在乡村旅游中设置“乡音学说学唱”环节,通过事先摄录方言音视频材料或乡民现场演示等方式,重点展示俗语、歌谣、曲艺、民间故事传说等当地口头文化,并开展学说学唱互动。
优化乡土口头文化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保护和传承湖南乡土口头文化,应着眼长远,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设乡土口头文化人才库。其一,挖掘培育乡土口头文化本土人才。通过非遗申报、确定传承人等形式,加大对乡土口头文化本土人才的支持力度,为乡土口头文化提供更多传承发展机会。其二,加大院校培养力度。比如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全国非遗传承人研培基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训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扎实推进“订单式”培养,先后与花鼓戏、荆河戏、巴陵戏、祁剧、杂技等8个剧院团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发挥了湖南地方戏人才培养“摇篮”作用。其三,创新乡土文化教育。将民歌、戏曲、歌谣、谚语等乡土口头文化内容纳入中小学乡土教材,邀请乡土口头文化非遗继承人或相关专家学者到校园讲学,引导新生代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湘阴乡土口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21wtc37)阶段性成果】